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永昌县属于哪个市哪个省(甘肃省永昌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3 09:54:01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永昌钟鼓楼和汉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遗留众多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人文景观。]2016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历史沿革

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存繁衍。商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多游牧民族。汉文帝时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据整个河西直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先后派霍去病两出河西,击败匈奴,陆续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将河西地区括入汉王朝版图。其时,今之永昌境内有鸾鸟、番和、骊靬、显美四县,其中鸾鸟属武威郡,其余三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并在番和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

东汉,鸾鸟、显美属武威郡,骊轩、番禾属张掖郡。献帝兴平元年(194),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为雍州,州治武威。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置凉州,领武威、张掖等七郡;显美属武威郡,番禾、骊靬属张掖郡。鸾鸟县省。

西晋,凉州领八郡。番禾、骊靬、显美属武威郡。永嘉中置焉支县永宁中,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领今永昌境内焉支,新鄣二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永昌西部边缘地区属西郡。东晋大兴元年(318),张轨子张寔,另立年号,为前凉。分凉、河、沙三州,领二十三郡。显美、骊靬、番禾属武威郡,焉支、新鄣属武兴郡。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秦将吕光自称凉州牧,定都姑臧,为后凉。于番禾县置番禾郡。隆安元年(397),鲜卑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有甘肃西部,青海一部为南凉。同年,段业称凉州牧,改元神玺,为北凉。元兴二年(403)后凉吕隆为北凉沮渠蒙逊,南凉秃发傉檀所逼,举国降后秦,后凉亡。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县地属后秦。义熙二年(406)后秦封南凉主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迁都姑臧。番禾等地为南凉所有。七年(411)七月北凉沮渠蒙逊入姑臧。八年(412)十月迁都姑臧。以后几经反复,于义熙十四年(418)东晋授沮渠蒙逊为凉州刺史。番禾县属北凉番禾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十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二县。西魏,显美,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北周时,力乾(即骊轩)、鄣、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废显美县,其地人姑臧。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复置武威郡(原凉州)领姑臧、昌松、允吾、番和四县。并力乾、安宁、广城、障、燕支五县地入番禾。

唐武德三年(620)于汉鸾鸟古城置神鸟县,与番禾县同属河西道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废神鸟县,咸亨元年(670),于番禾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废州,番禾仍属凉州。神龙二年(706)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元年(707)废。先天二年(713)复置。开元十六年(728),于今永昌塔儿湾一带置大斗军天宝三年(744)改番禾为天宝县。广德二年(764),河西没人吐蕃。咸通二年(861),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河西复归唐朝。唐末复没于吐蕃。

五代十国(907至960),凉州为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梁、唐、晋、汉、周割据政权,曾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散于凉、甘、瓜、沙四州的张义潮及其归义军的后裔,也常“自立守将”,朝廷封以节度使或留后等职务。

北宋初,凉州仍为吐蕃占领,宋王朝只羁縻而已。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朝廷派丁帷清知西凉府,府治姑臧。领姑臧、番禾、神鸟、昌松、嘉麟五县。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西凉府属陕西路。

明道元年(1032)赵德明攻占凉州。景祐五年(1038),李元昊(赵德明子)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

南宋宝庆二年,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取西凉府,灭西夏。封窝阔台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守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帖木儿继任。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顺帝至正三年(1343)改设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宋国公冯胜统兵定河西,在金山之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卫治今永昌县城东大街,俗称“大卫”。嘉靖二十八年(1549),于永昌卫治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兵力。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凉州府。康熙十三年(1656)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

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三年(1914)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改称永昌县政府,仍属甘凉道。同年废道,全省设六区,永昌属安肃区,不久撤区,直属甘肃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督察区,原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武威,辖武威、永昌等五县。

二十五年(1936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初五日),红西路军西征进驻永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红军撤走后,苏维埃政权随之消失。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同年,武威、酒泉二专署合并为张掖专署,永昌县属张掖专署。1961年张掖专署分为武威,张掖,酒泉三专署,永昌县属武威专署。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代替永昌县人民委员会。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1981年2月,根据(81)国函字14号《国务院关于甘肃省设立金昌市的批复》文件,在原永昌县宁远乡区域内的白家咀设置金昌市,永昌县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划入金昌市。

行政区划

在四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生存在今永昌县境内的原始氏族部落,基本以东、西大河流域中下游为活动范围。

从西汉至南北朝,今县境内曾先后建过鸾鸟、番禾、骊靬、显美、焉支、新彰诸县,其具体界线虽无从查考,但除显美位于东大河流域乌牛坝河畔(古谷水湖),余均位于西大河流域中、上游。到后周,显美县废,其地并人姑减(今武威县),这是一次较大的政区变化。

至隋朝,境内各县并人番和,基本上形成传统行政区域。至宋朝、西夏,县名虽有变易,政区却无大更改,而且县的治所,开始确定在今县城址。

元朝设永昌路,治所在今县城,行政区域扩大到当代的武威地区行署所辖各县,这是县政区的第二次大变化。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卫。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重刊凉镇志》载:“永昌卫疆域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胡境,南距番族。广一百八十里,袤五百八十里。东至凉州柔远驿七十里。西至山丹石硖口驿一百一十里,南至雪山一百八十里,北至脱欢山四百里。东北至镇番卫(今民勤县)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土鲁干山口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北(白)石崖一百八十里。”清乾隆五十年(1785)编修的《永昌县志》“疆界”条载:“县境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东至沙河。东南至炭山堡,接武威界七十里,其至武威县则一百六十里。西至古城洼山丹界八十五里。西南至白石崖山丹界一百九十里,其至山丹则二百里。南至酸茨河接大通界一百七十里,其至大通县则四百六十里。北至昌宁湖镇番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蔡旗堡镇番界一百八十里,其至镇番县则二百五十里”。《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圣集》载永昌县与内蒙古阿拉善界:“自堡(指宁远堡)西北六十里,为寺儿沟墩”。“东至潮水墩,西至玉泉墩,沿山以北,系蒙古牧地。沿山以南,系汉民樵采之地”。这条传统的历史县界,经清朝至民国的三百余年,政府多次重申有效,未曾变动。外来游牧民借草放牧者须向永昌县政府纳粮交税。民国初年有几户门源牧民,来皇城滩借草放牧,,照例向甘凉道交纳草头税;民国十七年(1928),“凉州事变”后,皇城滩永昌汉藏牧民的牲畜损失殆尽,牧民流离失所,青海门源牧民来者日多,永昌县政府仍向其征收公荒牧租。二十一年(1932)以后,武威驻军马步青派兵于皇城滩放牧军马,门源牧户始抗交牧税。三十二年(1943)四月,青海门源县越界在皇城滩编查户口,在老虎沟口设卡驻军,甘肃省政府依据行政院民国三十三年(1944)六月十日义壹字第一二八八六号训令中“甘青两省界,应以祁连山各主峰最高峰之分水岭为标准”的规定、及民国十七年《甘青分省划界实施办法》中“甘青划界以甘肃旧西宁道属各县固有区域划归青海省管辖。皇城滩大河坝在民初既由武威征收草头税,足证确属凉州道(即甘凉道),而不属西宁道,其属永昌县固有之区域,更属毫无疑义”等规定为由,电青海省政府迅速制止。旋接青海省府电复:“门源县府在皇城滩,大河坝等处编查户口,系该县流动牧民。至老虎沟口为甘青门户,行旅要道,派队驻防,全为防盗匪,别无他故。”也认为皇城滩和大河坝为永昌固有区域。到民国后期,永昌全县总面积为12123.106平方公里,辖1镇4乡,56保。523甲,8184户,5046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永昌县地域方位为:东经101°22'至102°37',北纬37°57'至39°。县城至四边极点的最长度:西至白石崖81公里,东至月牙墩64.4公里,南至金洞沟脑75.5公里,北至丁家深井稍北83公里。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辖区5,乡30,行政村117,自然村428。人口户数经重新调查,为17505户,111224人。

1955年3月,武威县丰乐区西校乡划给永昌县,归南坝乡管辖,名西校村。1965年后,北南界线,始有变动。北边与内蒙古段由甘肃、内蒙古两省(区)负责人举行会议,于1965年2月3日达成《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同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专区有关县旗行政界线问题协议》,确定阿拉善右旗同永昌县以小山子至青羊口一线为新界线。1985年12月,由甘肃省政府召集永、山两县政府协商并划界栽桩,北从大青羊口甘蒙界点起,向西北,再向西南经若干界点至大干沟脑(详见《民政·劳动·人事卷》)为两县界线。南边,1949年9月永昌县政府派工作组接管皇城地区,完成基层建政工作;1951年门源县又接管了皇城滩的原青海牧民。1959年6月15日,甘肃和青海就两省边界达成协议,即按中央批准的具体方案,青海牧民迁出皇城滩。肃南部分裕固族迁人原青海牧民在皇城滩放牧地区。并按省政府指示:永昌县西河人民公社(包括新城子,河南坝、红山窑、水泉子)由肃南县管辖。同年九月复归永昌县。1971年11月至1972年12月,皇城区一度划归永昌县。1979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政发(1979)10号文件指定了一条永昌县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行政区域新界线。

成立金昌市前永昌县境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将永昌县金川镇所属的金川地区和宁远堡、双湾两个公社划为金昌市行政区域。同年十月,永昌县移交金昌市管辖。县辖城关、河西堡两个城市镇和九个农村人民公社。至此,永昌县县域东至民勤县,西接山丹县和民乐县,南靠武威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南与青海门源县以祁连山主峰冷龙岭为界,北靠金川区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

1991年,永昌县设有城关镇、河西堡镇、朱王堡镇、新城子镇、北海子乡、水源乡、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共四镇七乡。1993年2月,北海子乡撤销后并入城关镇,原北海子乡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关镇,统一由合并后的城关镇管辖。2000年11月,水源乡、东寨乡完成撤乡建镇工作,建镇后原政府驻地、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2005年底,全县共设有六镇四乡,70414户、2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118个居民小组、111个村委会、915个村民小组。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藏、满、回、蒙古、裕固族等15个。县城位于祁连山系照面山和龙首山系武当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18年,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撤乡建镇,新增7个社区。2019年,新增村民委员会1个。

2023年永昌县辖9个镇、1个乡,分别是新城子镇、红山窑镇、焦家庄镇、城关镇、东寨镇、六坝镇、南坝乡、水源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县政府驻城关镇。

大美甘肃欢迎您!

相关文章